|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文献名邦──建水

文献名邦──建水

关键词:建水在线,建水特产,建水紫陶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全县总面积3789平方千米,辖14个乡镇。境内主要民族有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全县总人口超过5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左右。县境东接弥勒县、开远市和个旧市,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邻石屏县,北与通海县、华宁县相连。

  建水属亚热带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南部,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8℃,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云南省粮食、生猪、蔬菜、水果重要产区之一。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锰、铅锌、锑、钛、铁及煤、石膏、陶土等。主要名特优产品有工艺美术陶(紫陶)系列产品、高锰酸钾、放电锰、蔗渣人造板等。

  近几年来,建水县委、县政府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大县、特色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旅游带动型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培育壮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业,巩固提升冶金化工建材业,加快脱贫致富、建设小康和实现现代化进程,致力于“三个文明”建设,使全县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快发展。粮、烟、蔗、菜、果、猪成为建水农业的主导产业;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能源、食品、陶瓷为主的工业体系;公路、水利、通讯、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科教兴县战略正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加强,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逐步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全县经济正持续、稳步、健康向前发展,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一、旅游资源
  
  建水不但山川秀丽,环境优越,物产丰饶,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景观,变化万千的立体气候,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并呈现出门类全、数量多、品位高的特点。总的看来,建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

  (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建水古城最初为南诏国时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元朝之后,随着江南地区大量汉族移民迁来,逐渐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明清时建水为临安府所在地,长期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和“诗书郡”的美誉。

  (二)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全县有文物古迹13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9处,州级9处,县级43处。著名的有“形胜巍巍壮南疆”的彝族纳楼长官司署;有建于元代,规制宏敞,金碧壮丽,甲于全滇,建筑规模居全国第二的文庙;有雄镇东南的朝阳楼;有保留宋式建筑风格的元代大型木构建筑指林寺;有被誉为“西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和被誉为“云南楼兰古城”的团山传统民居建筑群;有造型雄奇,被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为“中华宝塔古今无”的清代文笔塔;有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列入中国现存10痤大型古石拱桥之一的双龙桥;有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清代学政考棚;有工程艰巨,造型奇巧的天缘桥和滇南道教名山云龙古建筑群等。这些古建筑均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特色鲜明的民居。建水民居丰富多彩,有数量众多,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汉族青砖四合院;有哈尼族的蘑菇房、竹瓦房,有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土平房等。形态各异,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开发价值。特别是以朱家花园、张家花园为代表的传统民居,更是建水“民居博物馆”里的珍品。

  (四)奇特的地下岩溶景观。主要由燕子洞溶洞群和颜洞溶洞群组成。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著称于世,其洞体高大雄伟,被誉为“亚洲第一溶洞”;其姊妹洞颜洞古有“西南第一洞天”之称,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慕之数年,为之起走万余里”,曾慕名足履其间,撰有《游颜洞记》。

  变化万千的立体气候。在南部焕文山—红河大峡谷和民族风情景区,海拔最高的五老峰(2515米)和海拔最抵的红河谷(209米),两地直线距离仅30千米,海拔落差却有2306米,温差15℃左右,气候变化万千,云海梯田奇异多彩。行车不到1小时,就能体会由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立体气候变换的美妙感觉。

  (五)众多的革命遗址纪念地。有云南近代史上震动全省的周云祥反清仇洋起义军大本营天君庙,有20世纪20年代朱德元帅旧居,有滇南地下党活动中心建民中学,有中共云南省工委建水会议旧址西林寺,有滇南护乡第五团起义旧址乡会桥,还有地下党统战组织“九人团”活动点张家花园等等。

  (六)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有汉族的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民族芒鼓舞和长街宴,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苗族采花山及傣族的歌舞和风俗习惯等,构成了建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景观。

  正是由于拥有上述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1994年,国务院将建水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随后,州政府又把建水确定为全州旅游发展重点县之一。

  二、民间文化活动

  建水县古称“步头”,亦名巴甸,距今有1250余年历史。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水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喜庆文化、丧葬文化、饮食文化、祭祀文化4大类。下面就我县民族民间具有悠久传统和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概述如下:

  (一)灯会──正月十六闹花灯,在彝族民间广泛流传,是彝族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以普雄乡塔瓦村、岔科镇白云村为甚。据史料记载,彝族花灯在建水流传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各村组建临时灯会,分灯头、管事、提调之职,具体负责全村灯会的组织工作。灯会时间以3~9天为限,看各村经济实力而定,整个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是接灯神,即在正月十六这天凌晨,由灯头率全村成年男子到村头设案接神;第2阶段为闹花灯,灯神接回来后,全村人开始闹花灯,以传统的花灯剧目演出为主,同时兼有集市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第3阶段为送灯神,即在灯会结束的当晚,举行庄肃的仪式,将灯神送出寨子,象征着一年一度的春节结束,人们将从此开始紧张的春耕生产。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彝族民间传统的灯会活动越来越隆重。以岔科镇白云村为例,每年的灯会都能聚来县内外的上万游客商贾,整个山寨到处人山人海,歌舞升平。

  (二)火把节──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村寨都杀羊宰牛,全村人欢聚一堂,喝陈年佳酿,吃陈年谷米,话新年丰瑞。晚上,全村人点燃火把,吆喝着到田野间游行,意为驱除魔孽,迎接丰收。

  (三)苦扎扎节──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哈尼族村寨由龙头(阿玛奥)及全族长老组织,杀猪祭龙,祭龙仪式后,各户从稻田采来新穗,碾出新米,染黄饭,煮红蛋,聚在一块摆长街宴,同享共乐。晚上,全村男女跳芒鼓舞,唱“哈吧咦”,彻夜狂欢。

  此外,建水彝族花灯、芒鼓舞、四腔白话等民间艺术,以及紫陶、银饰等艺术工艺品种,在国内外均享有甚誉。

  三、文物古迹

  (一)儒学经院

  1.文庙──位于县城建中路北侧,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经明清两代50余次增修扩建,是国内最大的文庙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水文庙建筑群座北朝南,纵深达625米,共分7进空间,完全依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筑格局,东西两侧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有1池、2殿、2堂、2庑、3阁、4门、5亭、5祠、8坊等主要建筑,共37个,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斋宿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保存完好。整组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2000年,投资900多万元,对文庙现存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环境整治,恢复重建了杏坛、东西牌廊等单体建筑,在先师殿、东西两庑恢复设置了4配12哲塑像及156位先贤先儒的木主牌位,挖掘整理了祭孔乐舞和大型祭孔庆典活动等,为建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2.崇正书院──创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原在城西门外,清道光十七年(1837)迁至城内书院街。为清代典型的书院建筑,3进院落,格局严谨,古朴清幽。全院纵深162米,宽70米,占地1.1万平方米。

  3.焕文书院──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乱,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建筑布局与崇正书院相同,占地面积7920平方米,现存大门、二门、讲堂、藏书楼和书斋室50余间。

  4.学政考棚──旧址在城内东南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移至建中路今址。光绪年间(1875~1908)再建,为云南提督学政定期到此集中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州一部)、普洱(今思茅地区)4府学子考试之场所。考棚纵深150米,面宽40米,占地6000余平方米,房舍鳞次栉比,以通道为中轴线严格对称,成大小不等的6进院布置,给人以层层奋进之感。庭院宽敞,环境幽静,建筑保存完好。

  (二)宗教寺院

  1.指林寺──位于城内建中路西段南,旧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之说。据碑刻记载,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全寺原有1坊1阁2廊2塔,现在仅存1殿1坊。幸存大殿建于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至今已有690多年。

  2.燃灯寺──在县城东门外燃灯寺街,始建于明嘉清年间(1522~1566),曾为滇南著名佛寺之一。

  3.清真寺──在县城东北燃灯寺街,始建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3),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年间(1662~1795)续修,现存主要建筑有中殿、后殿、厢房10间及厨房5间、月宫房3间、月宫门3道。后殿配有18扇穿花屏门,工艺精巧,为全县25座清真寺建筑之冠。

  4.云龙山寺──在县城北20余千米云龙山上。此山海拔2100多米,山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山势作游龙入云状,故名云龙山。《临安俯志》称,此山“岗岭绵区,上多古刹精合,迤逦而登,清幽绝路,为一群之胜。”云龙山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在兴圣寺对面山岗上,有一个石洞,洞门上刻有“始基”2字,旁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官至左副都御史的乡人傅为演石刻诗文1篇,记述了始基洞和寺庙的由来:明万历初年,和尚园相云游到此,见山色空艨,如入仙境,便在这个曾为野兽栖息的石洞府,盘腿打座,修起行来。茹苦含辛,历时3载,在府城化募得一笔钱财,就在山洞旁的台地上建盖起山中首寺──兴圣寺。后又在兴圣寺周围建起了观音殿、华严界、准提阁、紫极宫、翠隐庵等庙宇。当中大殿名真武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成,座西朝东,3开间,单檐歇山顶,长14.8米,宽9.4米,前檐有句栏望标。宫内有清代和民国年间作“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水墨壁画数幅,铜佛9尊,铜镜1面,神龛1座。宫前铜香炉1座,高约2米,还有半月形水池,池上有石龙吐水,可惜流水已断。宫的四周有由云窝寺、开化寺等一系列层宇楼阁组成的方柜形城郭建筑,因而又名紫金城。城外有大碑2块,高4米,称肩负丰碑,碑座雕成一种能负重的龟形动物状,碑身原产自县城西部,分别用500和700名民夫,搬运7天,才上得山来。又有铜钟1座,重1.6吨。

  (三)人居宅院

  1.朱家花园──县城内建新街朱氏宅院,是一组规模宏大、具有滇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建造于清光绪末年(1905),宣统年间(1909~1911)落成,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房舍鳞次栉比,院落层出不穷,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纵布置,为建水县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山耳,一大天井又四小天井”式并列联排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共有大天井12个,小天井30个,房舍环天井而列。整组建筑屋角起翘,陡背飞檐,雕梁画栋,建筑精美,庭院、厅堂布置得当,空间景观层次丰富,形成“迷官式”木构架建筑群。左侧沿街13间“吊脚楼”与后面2院“跑马转角楼”相通连,为帐房物资供应铺面,右侧前为家族宗祠,后为内院。祠堂前有水池,水池上戏台,庭荫花木。池边石栏上有浮雕和诗词书法石刻,十分精妙。正前为大开间花厅,旁有花园。宗祠前有小姐绣楼,再前为花园,透空花墙左右对峙,将花园分隔为东、西园,东园为西山竹林,旁有荷池。有滇南“大观园”之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家花园──在距县城13千米的团山村。建于清末,占地1万多平方米,房舍布局为“四合五天井”式,纵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2组3进院,且连接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乡间庄园式民居建筑群。房舍座西朝东,门楼筑有防御工事。门内有天井,过道连通前后3个大院。前院为花厅,雕梁画栋,花格窗和雕镂屏门精致,前有青砖粉墙“三滴水”照壁,院内铺有青石板,置花台、石缸和庭荫花木;中院厦廊环绕,梁柱,门窗亦雕刻精巧;后院为楼房,厦廊环通,称“跑马转角楼”。大门左边是花园祠堂,庭院宽敞,之间有水池,池边梅花石勾栏望柱,雕镂精巧。假山堆置于屋后空地,假山上绿荫笼盖。祠堂为5开间,敞廊,雕染画栋。镂刻精巧的花格门窗扇古色古香,铺地、柱础、窗下坎墙、门垛和照壁都富有特色。

  3.土司衙署──在县城东南60余千米的红河北岸回新寨。红河南、北一带,明清时为纳楼茶甸副长官司(彝族土司)领土。土司治所原在官厅,光绪九年(1883)老土司死,临安知府报云贵总督奏准朝廷,将纳楼司地分给土司后人承袭,改称四土舍,各领地2里(里为行攻区划,相当于乡),仍冠以纳楼司的总名。遂回新寨建衙署1座,占地2895平方米,建筑以大门、前厅、正厅、后院为中轴线,由南往北“一”字排列,厢房、书房、耳房左右对称,为3进四合院,大小房舍共70余间;大门为坊式,屹立在3米的高台上,正中悬挂“纳楼司署”匾1块;前院为公务房,正厅为司署大堂,后院为住家;门前宽敞,有照壁、操场。司署四角各有2层或3层的炮楼1座,壁垒森严。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遗址

  1.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1988年燕子洞风景管理处在开发水洞第三景区的八歌洞时,在一岔洞出口发现磨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及炭屑,之后又在水洞口发现石器和动物化石。经省文化厅批准,由省、州、县级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对2个点作抢救性清理。结果,在八歌洞100余平方米面积上厚约1.5米的堆积层中,出土古人文化遗物玄武岩磨制石器1件,铁质砂岩砺石1件,猕猴、松鼠、猪、羊、狗等动物牙齿和鸟类骨骼化石,及螺、蚌若干,其他文化遗存有炭屑、灰烬、烧土等。在水洞上方7米多的洞壁石室约100平方米面积上厚1米的堆积层内,出土打制石器13件,其中砍砸器2件,刮削器1件,硅质岩砾石石料、石片10件;磨制石器砺石1件;陶饰品和陶饰4件,陶片7件,陶弹丸1件;牛、鹿、象等动物牙齿化石及螺、蚌若干。经有关专家现场考证,鉴定为距今35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古人洞穴遗址。

  2.碗窑古窑址──位于县城北2000米碗窑村北面的红土坡上。现存洪家窑、湖广窑、潘家窑3个陶片堆积区,分布有20多座古窑址,占地4000多平方米。1980年以来,经有关专家几次考察,从出土陶片证实,此古窑地宋代有青瓷,元代有清花,明代有粗陶,清代有紫陶,器物多为碗、盘、碟、盆、杯、瓶等。所绘图案浓重悦目,既有地方特点,又有双鱼、牡丹、菊花、蕉叶、缠枝莲等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画册《中国陶瓷》中刊印有1幅元代“青釉青花潮纹玉壶春瓶”照片,说明为:1973年云南省禄丰县元代火葬墓出土,高24.4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卷唇,长颈,颈的中部略细,斜肩,下腹圆鼓,平底,圈足,灰白胎,质地较粗糙,施青釉,釉为玻璃质,釉层较厚,青绿泛黄,釉下用青花作画,颈的上部放蕉叶纹三组,下部绘折枝花果四组,在腹体最圆部分绘鱼澡纹。构图简洁,彩色浓淡有致。此器为云南建水窑产品,是研究云南地区元末青花瓷的珍贵资料。窑址已被列为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其他

  1.双龙桥──位于城西3000米,横跨泸江、塔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清乾隆年间(1766~1795)始建,在泸江河上建桥3孔,后因塔冲河改道至此,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续建14孔,与原建3孔首尾相接,雁齿蝉联,浑为一体,统称“十七孔桥”。双龙桥造型雄伟壮观,是我国传统石拱桥中的珍贵作品,1965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将此桥列为全国大型石桥之一。

  2.朝阳楼──即城东门楼,又称迎晖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至今600余年。形同北京天安门,而又比筑于永乐十五年(1417)的天安门早建成28年。

  3.小桂湖──位于朝阳楼东太史巷旁,俗称洗马塘,面积7万平方米。相传明代于此取土筑城而为洼塘,积水成湖。明嘉靖年间(1522~1566),杨升庵(名杨慎)谪戌来滇,曾两次寓居建水福东寺和水林园,与临安进士叶瑞、阿迷(开远)进士王廷表诗词唱和,晨夕相晤。升庵见此湖,不禁勾起对家乡新都桂湖的思念之情,赞之为小桂湖。

  4.龙岔河古墓葬群──位于县城东南40余千米,龙岔河西岸。墓葬共约10余冢,座西朝东,占地约200平方米。1962~1978年,当地群众开地筑路时,挖出青铜锄、剑、矛等器物200件。1982年12月,省博物馆文物普查队经实地调查,在路边断面上挖出长约200厘米、宽40~70厘米、深100~200厘米的2冢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年代约为西汉时期,其中的一字格铜斧造型独特,在云南还未有过出土报道,被定为红河流域青铜文化中又一类型代表。

  四、文化名村名镇

  (一)临安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所在地,滇南著名的古老重镇。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元和年间(806~820)南诏国在此筑惠历(古彝语,意为“大海子”)城,汉语译为建水,隶通海都督府,筑城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大理国前期于此设建水郡,为巴甸侯爨判的封地,后期属秀山郡阿僰部地。元时为建水州治所,隶临安路,并于此设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领临安、广西、元江等路的军政事务。明代为临安府所在地,并设临安卫指挥使司(滇南军事指挥机关),拓地改建砖城,故有临安之称。城周六里三分,筑四门及钟鼓楼,每城门置铁炮2门,城墙高二丈七尺,其上每隔30步筑一台,堆放制造箭镞的蟠石。外开护城堑壕,深宽各1丈。深沟高堡,壁垒森严,“临安遂屹然金汤”,“巍然鼎峙于三迤间”,成为“内绥滇海,外控交夷”,“雄镇东南”(清乾隆年间题书的4块巨字匾额至今仍悬于东城门朝阳楼上)的重镇。清沿明制,于此置临安府和临元镇总兵官。民国时期,亦曾在此设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自元初至民国,这里作为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通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通道,历时达7个世纪之久。民国2年曾于此设临安县,因与浙江临安县重名,次年复改称建水县,后曾分设建安镇和金碧镇,1950年后为城关镇,1987年改称临安镇。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影响滇南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647年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将领李定国曾攻破临安城;1903年西庄荒地村人周云祥于个旧率矿工和农民起义,攻占临安城,使清廷震动;1911年11月1日,驻临安新军和民团继昆明辛亥重九起义后,发动临安起义,并安抚四邻,滇南光复;1916年临安及个旧、蒙自一带,共同演出了一场滇南护国保卫战。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滇南地方组织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后方根据地,由此发展和派出大批党员和“民青”成员奔赴思普地区,开辟武装斗争根据地,为配合解放大军最后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

  临安镇还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的3大景区之一,即临安古城片区。镇内文物古迹荟萃,有建于元、明、清时期且保存完好的庙、桥、楼、塔、井100余处和一批传统民居,有“古建筑博物馆”、“民居博物馆”之誉。其中,有国内现存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大型文庙,有屹立700年的元代古建筑指林寺大殿,有600年的明代古城门朝阳楼,有崇正、崇文、焕文书院和学政考棚,有清末的大型官邸“中将府”朱家花园,有民国时期的朱德故居等等。早在明清时期,这里文教兴盛,人才蔚起,科举考试有“全滇一榜半临阳”之说,因而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改革开放后,临安镇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原来的2.5平方千米发展到5平方千米,城市道路铺装总长41.4千米,城市绿化面积36.8公顷,照明路灯1300盏,全年供水量达270万吨,新建的朝阳北路和朝阳西路宽敞整洁,车辆畅通。建成农贸市场6个,占地56亩。贯通四方的建(水)通(海)、鸡(街)石(屛)一级公路正在修筑中。

  (二)曲江镇

  距建水城北47千米。汉唐时期,这里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又一通道─—安南通天竺道上的要冲(见《新唐书·地理志》)。《寰宇通志》中关于云南临安府的古迹,就有“曲江废城”的记载:“一城乃汉时所筑,一城唐南诏所筑”。明代,这里属建水州的大、小曲乡,由于形势险要,还设有曲江巡检司,派官员和弓兵分守。又置曲江驿,备夫马以方便交通。同时置曲江军屯,派临安卫军队屯田以自给粮食。临安府通判(分掌粮运、督捕、水利的佐官)曾一度移驻曲江。著名学者、状元杨升庵曾由此下临安,作有《宿曲江》诗:“曲江驿里无灯烛,残月斜明觉夜深……连营吹角呜呜起,叩鼓持更沈沈沉。”可见作为军事要地的曲江,壁垒森严,号角和更鼓声彻夜不息。现在留有欧营、王和营、三宝营等地名,都是当年的军屯遗址。清初,曲江曾一度设为县治,建有文庙,不久裁撤县治,仍归建水管辖。裁县后仍置巡检司,又设有关、汛、哨、塘,其中关为箐口关,汛为曲江汛,由临元镇派中营把总1员,领马兵5名、步守兵45名驻守。民国2年,将建水县北区划出,设曲江行政委员,属县级行政机关,隶蒙自道;民国7年,撤曲江行政委员,改由建水县曲江县佐管理,县佐由省政府委派;民国11年,将曲江县佐地划出,增设曲溪县,县政府驻新街。1950年后,仍设曲溪县,1958年撤销曲溪县,仍将其地并入建水,后为建水曲江区,1987年改区为镇。曲江历史上亦是文教昌盛、人才蔚起之地,有牌记称其“民风淳朴,土习端方,甲第连云,书生不辍,知其沐浴于圣人之泽者深矣!”“山川明媚,人物殷蘩。在昔家弦户诵,彻夜书声。每届乡会两试,赋鹿鸣者若而人,题雁塔者若而人。”著名人物有倪高甲、倪思淳、倪思莲父子3人,先后皆成进士,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翰林”之誉。还有官华阴县知县的进士张履程,在任上有政声,致仕后勤于诲人,执教建水崇正书院,曲江也有张公讲学处,著有《彩云百咏》、《继咏》、《云南诸蛮竹枝词》等诗文,为省内著名诗家、诗词评论家。1970年1月5日通海、曲江发生强烈地震,曲江全镇伤亡1万余人,倒房100%。在解放军和全州、全县人民支援下,曲江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一座座新的村庄又拔地而起,新街也变成一座崭新的集镇,街巷宽敞,楼房林立,新建的农贸市场成为全州乡镇最大的商贸场所,被列为全省10个重点小集镇建设试点之一。

  (三)官厅镇

  位于县城西南45千米红河北岸的山间小平地里。早在唐宋之际,这里的纳楼部就是东爨三十七部之一。元时为纳楼茶甸千户,明代为滇南临安府属9土司之首的纳楼茶甸副长官司所在地。该长官司因历史悠久,领土广阔,人口众多,曾与贵州水西土司、武定凤氏土司合称西南3大彝族土司。旧志记载:“其地东至黑江交趾界六百里,南至元江直隶州界四百里,西到石屏州云台界一百里,北至府城南关纸房铺八十里,幅员广矣!”“官厅近郡治,地颇平衍,称膏腴。建土诚,高丈余,立三门,设司治焉。”纳楼司曾地跨红河两岸,南部直与安南接壤,辖区直达今越南莱州附近,对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实为声威显赫、不可一世的封建领主羁縻“小朝廷”。原有土司衙门2座,尚有1座保存较好,老镇东头还有原来城堡的东门文昌阁。山脚有一落水洞名潮音洞,倚山建有一寺名潮音寺,寺后崖壁上刻有“纳楼胜境”4个大字,为清乾隆年间土司普泽题写。城堡西边另有一寺名玉皇阁,雕刻精巧。镇内的普氏宗祠占地4360平方米,3进院落,现存水池、大门、前殿、正殿、四厢、两耳、厨房等共68间。大门两旁有对联:“九重锡命传金碧,五马开基自汉唐。”光绪九年,老土司死,其子夭折,族人争袭土职而起纷争,云贵总督岑毓英奏准朝廷,将纳楼司分为4个土舍,由四房嫡亲分治,总的仍称纳楼司署。三房普应元管官厅,民国初年,被授予土知州职;民国5年,普应元因拥护袁世凯称帝发动叛乱,平息后被革除职务,抄没家产,其地改设官厅行政委员管理;次年撤消行政委员,改派建水县官厅县佐分理;后官厅县佐移驻江外新街,官厅改为建水县第八区,民国28年改为复盛乡。1998年以来,官厅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新区面积比老城堡扩大了2~3倍,新集镇宽敞整洁,有商贸区、教育区和机关办公区,仿佛兀立起一座新城。

  (四)团山村

  在城西13千米的西庄坝边沿,至石屏的国道323线附近。现存建于清末民初保存完好的汉族传统民居15所和古寺祠6处。传统民居以“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为主要形式,多2进院,门楼建筑较为气派;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书画充栋盈庭,处理精细,安排合理,层次分明,简繁得体;雕刻、书法、绘画堪称三绝;尤其是木雕屏门与格子窗图案丰富,镂工精巧,穿漏与浮雕结合自然,有各式吉祥图样、戏文人物等,手法细腻,栩栩如生。楹联内容丰富,发人深省;书画皆当时建水知名书画家所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入内如入诗书画廊、艺术殿堂,文化品位极高。其中的张家花园,大门为有防御工事的门楼,并列2道“八”字花大门。门内天井、过道连通前、中、后3个大院。前院为花厅,雕梁画栋,铺青石板,置花坛、石缸和庭荫花木;中院厦廊环绕,为家人生活起居的主房;后院为楼房,是长辈居住的正房。院左还有花园祠堂,庭院宽敞,前有水池,后有假山,祠堂坐落在10余级台阶之上,庄严肃穆。团山村正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五、土特名产

  (一)建水紫陶

  建水独特的红泥工艺美术陶,也称紫陶,在历史上粗陶生产的基础上,于清末由民间工匠艺师向逢春一家采用独特的生产工艺创制而成,兴于民国,盛于当今。它以当地优质的红色陶泥泡水滤浆制坯,以书画雕填,无釉磨光,即用墨笔书画后,再用雕刀刻画图样,填以白泥或彩泥,不上釉入炉制成,最后用石料打磨抛光。成品质地细腻,不含铅铬等有害物质,清新光洁,透气性好,“色如钢,音如磐,明如镜,光鉴照人”。陶体红底嵌白,或白底嵌黄嵌蓝嵌红,雕填书画刊刻古诗名句、残贴断简,花卉翎毛等,集金石、书法、美术于其上,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性趣,因而冠以工艺美术陶之名,被称为“陶中一秀”。1953年,创始人向逢春的作品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等名陶一起,参加了在北京人民文化宫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共享“4大名陶”的荣誉。1957年,向逢春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人会议。后当选红河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会员。为了发展建水陶瓷业,他培养后代,呕心沥血,推陈出新,不仅将技艺传授给儿女,还亲自带出一批批徒弟,为紫陶工艺献出了毕生精力。

  今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陈列着分别刊刻有杜鹃、山茶、玉兰、报春4大名花的4只工艺美术陶大花缸,就是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生产的。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巴尼亚,曾带去建水工艺美术陶花瓶、挂盘等,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残贴博古瓶、葫芦胆瓶、新玉壶春瓶等,被选送法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及多国展出。高脚汽锅、残贴小瓶被轻工部评为优胜产品。1986年,方古铜台灯、残贴中号笔筒、博古花瓶等被列为国家珍品,为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清罐、三足笔筒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和优秀创作设计奖。1990年,建水工艺美术陶系列产品获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博览会银奖。1992年,在中国旅游商品贸易天马奖评比中,建水工艺美术陶系列产品获金奖。近年又开发出4头、6头茶具和多用途文具、酒具、餐具、建筑陶和美术旅游陶8大类100多种。

  (二)汽锅鸡

  汽锅是建水紫陶中影响深远、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也是建水独特的烹饪用炊具,扁圆形,狮头底部正中有一圆锥形管,用以由下向锅内喷注水蒸汽,外部以花草书法装饰,古色古香,高雅别致。烹饪时分别置入鸡、鱼、肉块,不加水,置于盛水的蒸锅上,用簿纸蘸水将锅盖按合处的缝隙封住。烹出的鸡、鱼、肉鲜甜嫩美,原汁原汤,别具风味,为国家审定的第一批旅游商品,获轻工部优质产品证书,远销港、澳、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地。“三七汽锅鸡”为传统滋补食品,被列入《中国名菜谱》,端上国宴。

作为名菜“汽锅鸡”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光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汽锅鸡”不仅是中国人宴请嘉宾、贵客的首选佳肴,而且已成为普通民众常食的强身健体药膳菜,其知名度和影响所及,从东南亚到日本、欧美等国,随处可见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汽锅鸡”端上餐桌。“汽锅鸡”这一名菜已从发源地建水走向全国、全世界。

  (三)燕窝及燕窝制品

  建水是国内极少数出产燕窝的县之一,建水燕窝与泰国、马来西亚等的燕窝同属珍贵特产,产于风景胜地燕子洞,为传统的滋补养颜食品,由大白腰雨燕吐出筑巢的胶状物凝结而成,经精细提取、洗净、加工保存,片厚质柔,清纯高洁。建水以拥有燕子洞、文庙等一批名胜风景区而闻名中外,而燕子洞又盛产燕窝,游燕子洞即可采购燕窝,吃燕窝酥,喝燕窝粥。

建水糕点厂生产燕窝酥,系选用燕子洞特产燕窝作配料,和以精面粉、蜂蜜、精油、白糖等,炸制成燕窝状糕点。酥脆分层,香甜可口,风味独特,1988年获北京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1990年获北京中国妇女儿童用品40年博览会铜奖,1995年获武汉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燕窝酥既是特产,又是糕点,在国内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四)临安烧豆腐

  凡到建水旅游的外地游客,总免不了要品尝建水特有的临安烧豆腐。那别具一格的味道,绕颊的余香,常常令人回味无穷。临安烧豆腐历史悠久,早在清代中后期就享有盛名,其中以城西周氏烧豆腐味道最佳。相传,周氏豆腐从清光绪九年(1883)开始制作,选料认真,加工精细,专用籽粒饱满的大黄豆,做出豆腐洁白细嫩,做好后用小块纱布包好,压上平板,待水流尽后,去掉纱布装入簸箕内,每块豆腐放上一点盐,再盖上一张簸箕,隔日翻动一次,待呈灰白色,即可烧食。烧时用火盆装上点燃的木炭,架上铁条涂以香油,放上豆腐烘烤,边烤边翻动,待豆腐充气膨胀,即可蘸以配好的甜咸酱油、辣椒面、蒜泥、味精等佐料食用。今天,临安烧豆腐已走向省城,烧遍三迤,尤其是遍及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风景旅游景点的烧豆腐摊,已成为古城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故游人称:“到建水不吃烧豆腐,等于没到。”

  (五)传统名宴“三叠水”

  “三叠水”又称朝阳一品宴,是临安古城的高档名宴,因菜式丰富,酒宴时间长,上菜3套,故又称为“三叠水”宴。“三叠水”形成于明末,兴于清朝,清代中叶至民国年间成熟并向更高层次发展。据说,当时的达官显贵、富商乡绅在节庆和大喜之日,均请著名厨师主厨。其形式融饮食、文化为一体,既有丰盛精美的菜肴,又伴有“迎客”、“上菜”、“劝酒”、“送客”等礼仪和奏乐表演,成为滇南饮食文化的代表。“三叠水”宴席的用料广泛,时鲜果菜,家养畜禽,山珍野味,均可入馔。烹调技艺精湛,杯、盘、碗、碟皆用,均是古花细瓷或嵌有金边和图案的名贵瓷器。烹制出的菜肴琳琅满目,讲究本味和原汁原味,且点缀得当,造型生动。据有关民间师傅介绍,“三叠水”宴席的上菜方式颇多考究,有固定的程序:第1道菜是4个小杯装的桂园连子汤、大枣冰糖水、紫米稀饭、燕窝汤和4个小碟装的小块蛋酥、金钱酥、火腿酥和狮子糕;第2套菜共有珍珠福寿鸭乌鱼夹火腿、酸辣杂碎、三七汽锅鸡、淑盐脆皮鱼、四味海参、鸡茸白云花、山羊跪乳、卷筒鱿鱼、清汤翅丝、红烧熊掌、烩乳饼、金钱腰花、丽菊草芽、五色拼盘等24道主菜和有关佐料,上菜时每次8道菜,注重浓淡搭配;第3套菜以水果为主,有梨、桃、花红、桔子等8样水果。整个宴席的菜肴有鲜嫩、清香回甜、酸辣微麻、重油味厚的特点,品尝时即可大饱口福,又可体味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

  (六)草芽

  建水特有水生蔬菜,属多年宿根水生植物,主干出露水面呈翠绿色,株高2米余,叶对生,扁平似菖薄;夏季开黄花,雌雄花穗上下排列,状似蜡烛,多茸毛,俗称“毛蜡烛”。草芽为其水下匍匐茎,洁白而潜于泥底,四时生长。其质佳纯细嫩,易折断,粗细如拇指,长尺余,形似“小象牙”,是水中珍蔬,蔬中佳品。食时将其折断成小段,可炒脊肉、猪肝、腰花、鸡片、鱼片等,入口鲜甜脆嫩。烧制成草芽三鲜汤、草芽海参汤,味尤美,亦可作过桥米线氽汤菜。经测验,建水草芽含32种氨基酸10.5%,维生素13.82%,蛋白质0.45%。有谚语云:“云南十八怪,肴中珍品象牙菜”。近几年,草芽经保鲜处理,已远销北京、香港、上海等地,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到建水旅游必品尝之珍品。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628736188 传真: 邮箱:1418237028#qq.com
地址:建水县阜安路 邮编:654399
Copyright © 2004-2024 建水天虹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